在日常的水质监测工作中,在线COD检测仪是监控水质中有机物污染含量的关键设备。然而,许多运维人员都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仪表的读数突然出现异常,或高或低,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这不仅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更可能误导工艺调整,造成严重后果。别着急,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个快速排查秘籍,只需五分钟,帮您定位在线COD检测仪读数不准的三大常见故障点。 故障点一:传感器与电极——数据的“源头”是否洁净可靠?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首先考虑的故障点。传感器(如UV法中的紫外光路)或电极(如电极法中的测量电极)直接与水样接触,其状态直接决定了数据的准确性。 污染与结垢:水样中的油脂、悬浮物、微生物等容易在传感器窗口或电极表面附着,形成污垢层。这会严重阻碍光路的穿透或电化学信号的传递,导致读数偏低或信号漂移。 老化与损坏:紫外灯光源会随着使用时间而衰减,导致能量不足,读数偏低。电极法的电极膜或电解液失效,同样会造成响应迟缓、读数不准。 【排查与解决】 立即行动:立即执行仪器的手动清洗功能(如果有),或按照操作规程,使用软布和专用清洗剂对传感器窗口、电极表面进行轻柔、彻底的清洁。 定期维护: 建立严格的定期清洗和校准计划。根据水质情况,制定每日、每周或每月的清洗频率。同时,定期检查光源强度,按时更换紫外灯管、电极或试剂。 故障点二:水样与预处理——测量的“对象”是否具有代表性? 如果传感器本身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可能出在被测量的“水样”本身。仪表测量的必须是能够真实反映水质情况的、经过适当处理的样品。 采样系统堵塞:采样泵、管道或过滤器被杂物堵塞,导致水样流量不稳定甚至中断,使得仪表测量到的是停滞的、已经发生变化的水样,读数自然失准。 气泡干扰:水样中若混有大量气泡,在流经光学传感器时,会严重散射光线,导致UV法仪表的读数剧烈波动或异常偏高。 预处理失效:对于含有大颗粒杂物的水样,如果前置的过滤装置失效,杂质会直接进入测量单元,不仅会污染传感器,其本身也会对测量结果造成干扰。 【排查与解决】 检查流路:观察采样口的出水是否连续、稳定,检查各级过滤器是否堵塞,及时进行清理或更换。 排除气泡:检查整个采样管路是否存在漏气点,确保管路连接紧密。可以在管路中增加一个气泡陷阱或沉降池。 验证预处理:定期检查并清洗或更换预处理单元中的滤芯、滤膜等,确保其有效工作。 故障点三:试剂与校准——测量的“标尺”是否精准? 对于采用国标铬法(重铬酸钾法)的在线COD检测仪而言,试剂和校准是保证数据准确的“生命线”。 试剂问题:试剂过期、变质、浓度不准确,或者在配制、保存过程中被污染,都会直接导致化学反应不完全或异常,从而使测量结果出现巨大偏差。 校准失效:仪器长时间未进行校准,或校准操作不规范(如使用不准的标液、校准流程错误),会导致仪表的工作曲线发生漂移,测量结果系统性地偏大或偏小。 【排查与解决】 检查试剂:确认所有在用试剂均在有效期内,观察试剂颜色、状态是否正常。严格按照规程配制和保存试剂。 执行校准:立即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对仪器进行重新校准。观察校准过程的成功率以及校准后的曲线参数(如斜率、截距)是否在合理范围内。记录每一次的校准数据,便于追溯和趋势分析。 当面对在线COD检测仪读数不准的问题时,无需慌张。请遵循以上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排查:首先清洁“感官”(传感器/电极),再理顺“食道”(水样/预处理),最后校对“食谱”(试剂/校准)。通过这三大常见故障点的系统排查,绝大多数读数异常问题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定位和解决。
本文连接:https://www.huantaiah.com/newss-386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