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质检测的众多指标中,高锰酸盐指数(CODMn)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综合性参数。对于水处理工作者、环保人士乃至普通公众而言,理解高锰酸盐指数的意义至关重要。那么,当一份水质检测报告显示“高锰酸盐指数超标”,这背后究竟传递了怎样的警报?它对我们的水环境又会造成哪些具体而深远的危害?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一、首先,揭开高锰酸盐指数的“神秘面纱” 简单来说,高锰酸盐指数是指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用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折算成的氧毫克数。它主要用以衡量水体中易被氧化的有机物和部分无机还原性物质(如亚铁盐、硫化物等)的含量。 您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水体“清洁度”的初级快检指标。数值越高,代表水体中可被化学氧化的“污染物”越多,水体的“自净负担”也就越重。它虽然是衡量有机物污染的综合指标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主要针对的是易氧化的有机物,并不能完全代表水体中所有有机物的总量(后者通常由化学需氧量CODcr 来更精确地衡量)。 二、高锰酸盐指数超标,究竟意味着什么? 当监测结果显示高锰酸盐指数超标,这是一个明确的水质警示信号,主要意味着以下几点: 水体已受到有机污染:这是最直接的含义。超标表明水体中存在着过量的有机物,其来源可能非常广泛,包括生活污水(如粪便、食物残渣)、农业废水(如化肥、畜禽粪便)、工业废水(如食品加工、造纸、印染废水)以及水体中腐烂的动植物残体。 水体自净能力已达极限或正在下降:健康的天然水体拥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依靠微生物分解、稀释、沉淀等作用净化自身。高锰酸盐指数超标,说明输入水体的有机污染物总量已经超过了微生物分解能力的上限,水生态系统不堪重负,自净功能正在减弱甚至丧失。 存在微生物大量繁殖的温床:丰富的有机物是细菌、藻类等微生物繁殖的“营养基”。超标状态预示着水体可能正走向富营养化,为藻类爆发性生长创造了条件。 可能存在耗氧与厌氧过程的恶性循环: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超标,预示着水体溶解氧很可能正在急剧下降,可能导致鱼类等好氧生物窒息死亡。当溶解氧耗尽后,厌氧菌开始活跃,产生硫化氢、氨氮等有毒有害气体,导致水体发黑发臭,形成恶性循环。
三、高锰酸盐指数超标对水环境的危害详解 超标带来的不仅仅是数据上的变化,更会引发一系列连锁的生态与环境危害: 危害一: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或“赤潮” 过量的有机物分解后释放出氮、磷等营养元素,为藻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在适宜的光照和温度下,藻类会疯狂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绿色、蓝色或红色的漂浮物,即“水华”或“赤潮”。这不仅严重影响水景观感,藻类死亡分解时还会再次消耗大量氧气,加剧水体缺氧,并可能释放藻毒素,毒害水生生物,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 危害二: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平衡 如前所述,有机物分解耗氧会导致水体缺氧,直接威胁鱼类、虾蟹等好氧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其大量死亡。生物种群的锐减会进一步破坏食物链的稳定,导致整个水生生态系统崩溃,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危害三:恶化水质感观性状,产生异味 在厌氧环境下,有机物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会产生硫化氢(臭鸡蛋味)、氨(刺激性气味)、甲烷等气体,使水体变得黑臭。这种水体不仅完全丧失了景观、娱乐功能,其散发的恶臭还会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危害四:增加水处理成本与难度 对于以河流、湖泊作为饮用水源的自来水厂而言,高锰酸盐指数超标意味着原水水质恶劣。水厂必须加大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的药剂投加量,并可能需要启动深度处理工艺,这无疑会显著增加制水成本和运营难度,若处理不当,还可能影响最终自来水的安全性与口感。 综上所述,高锰酸盐指数超标绝非一个可以忽视的普通数据。它是水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明确指示着有机污染的存在、生态系统健康的恶化以及潜在的公共健康风险。因此,加强地表水、地下水及排污口的高锰酸盐指数日常监测,对于及时预警水污染、评估水环境治理成效、保障用水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本文连接:https://www.huantaiah.com/newss-38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