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质安全领域,尤其是饮用水消毒、游泳池水和工业循环水处理过程中,“余氯”和“总氯”是两个最常被提及却又最易混淆的关键指标。对于许多水质运营管理者而言,清楚理解二者的区别并做出正确的监测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浅出地为您解析余氯与总氯的区别,并明确在线监测时的选择策略,助您精准把控水质。 一、本质定义:从化学成分上理解区别要弄清区别,我们首先要明白氯消毒后的存在形态。 余氯(Free Chlorine):通常指的是“游离性余氯”。这是水体中具有强杀菌能力的有效氯成分,主要包括次氯酸(HClO)和次氯酸根离子(ClO-)。它是消毒剂(如氯气、次氯酸钠)投入水中后,真正起到持续杀菌、灭病毒作用的“主力军”。我们通常希望水中有一定量的余氯来维持持续的消毒能力。 总氯(Total Chlorine):顾名思义,是水中所有氯消毒剂残留的总和。它包含了两部分:
简单来说,总氯 = 余氯(游离性) + 结合氯。 这个公式是理解二者关系的核心。 二、为何会产生结合氯?消毒副产物的隐患当消毒剂加入水中,游离氯会迅速与水中的氨氮(Ammonia)等污染物反应,生成氯胺(结合氯)。这个过程会消耗掉具有强杀菌能力的游离氯,导致消毒效果下降。同时,结合氯的存在不仅是异味的来源,还可能进一步与其他有机物反应生成三卤甲烷(THMs)等致癌的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监测并区分二者,对于评估真实消毒效果和控制水质安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线监测实战:究竟应该测哪个?那么,在实际的水质在线监测中,我们该如何选择呢?答案并非唯一,而是取决于您的监测目的和应用场景。 1. 优先监测“余氯(游离氯)”的场景: 如果您关心的是水体的实时消毒能力与杀菌效果,那么监测余氯是唯一的选择。例如: 饮用水厂出水口及管网末梢: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游离性余氯来抑制细菌在输送过程中再生,确保饮用水生物安全性。相关标准(如《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主要规定的是游离氯限值。 游泳池水:监测游离氯可以直观反映当前水质是否有效消毒,指导投氯量,避免消毒不足。 食品饮料加工用水:需要确保水中没有活的微生物,监测游离氯是关键。
2. 需要监测“总氯”或同时监测两者的场景: 如果您需要评估消毒剂的总体投加效果或判断水质污染程度,则需要监测总氯。 污水处理厂出水消毒:出水可能含有氨氮,监测总氯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氯的投加总量和残留情况。 判断游泳池水质状况:通过同时测量总氯和余氯,可以计算出结合氯(结合氯 = 总氯 - 余氯) 的含量。如果结合氯浓度过高(例如超过0.5 mg/L),则说明池水污染负荷较大(游泳者带入的有机物多),需要加大换水量或进行冲击性投氯(超氯处理)来分解这些结合氯,以消除异味、恢复水质。 工业循环水系统:评估氯系杀菌剂的总体残留和消耗情况。
总结来说: 对于大多数需要保障持续消毒效力的场景(如饮用水、游泳池日常维护),在线监测余氯(游离氯)是首要且核心的任务。推荐使用基于DPD法或膜电极法的在线余氯监测仪,进行实时、连续的精准监测。 而对于需要综合评估消毒副产物风险或水质污染程度的场合,则需配置可同时测量余氯和总氯的在线总氯分析仪,通过计算差值来监控结合氯的变化,为水质管理提供更全面的决策依据。
本文连接:https://www.huantaiah.com/newss-37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