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质检测领域,浊度是衡量水体清澈程度和悬浮颗粒物含量的核心指标。无论是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环境监测站,还是食品饮料、制药、化工等工业实验室,精准的浊度测量都至关重要。然而,许多用户在使用台式浊度水质测定仪时,常常会遇到测量结果不稳定、偏差大的困扰。不禁要问:为什么你的浊度测量总是不准? 答案往往就藏在被忽视的关键环节——校准。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台式浊度仪的校准问题,并提供清晰的校准步骤,助你获得可靠数据。 一、浊度测量不准的常见“元凶” 在抱怨仪器之前,先排查这些常见问题,它们往往是导致浊度测量不准的根源: 校准标准液失效或污染: 标准浊度液有严格的保质期和存储要求(避光、恒温)。过期、反复开盖使用或受到污染的标准液,其标称值已不准确,用它校准仪器,结果必然偏差。 校准模式选择错误: 不同品牌、型号的台式浊度水质测定仪可能有不同的校准模式(如单点、多点校准)。未按仪器说明书要求选择正确的模式进行校准。 比色皿(样品池)不洁净: 指纹、油污、灰尘、划痕、残留水渍或气泡都会严重影响光路,导致测量值漂移或异常。这是最容易被忽视却最常发生的错误! 仪器未预热或环境不稳定: 精密光学仪器需要稳定的工作温度。未达到预热时间就进行测量,或仪器放置在温度波动大、强光直射、有震动的环境中,都会影响结果。 操作不规范: 取放比色皿手法不当引入气泡或指纹,注入样品量不足或过量,擦拭比色皿方法错误(如用普通纸巾留下纤维),未按规程进行“归零”或空白校准等。
二、台式浊度水质测定仪校准:精准测量的基石 要解决以上问题,获得稳定、准确的浊度数据,定期、规范地对台式浊度仪进行校准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以下是通用的校准流程(请务必结合您具体仪器的说明书操作): 校准前的准备工作: 仪器预热: 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开机预热足够时间(通常15-30分钟),让光源和检测器达到稳定状态。 清洁比色皿: 准备标准液: 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如GB 5750)或国际标准(如EPA、ISO)的、在有效期内的标准浊度液。常用校准点有0.02 NTU(超纯水)、20 NTU、100 NTU、400 NTU等,根据你的测量范围和仪器要求选择。 将标准液从原装瓶小心倒入清洁干燥的专用容器,避免摇晃产生气泡。使用后及时盖紧,防止污染和挥发。禁止将用过的标准液倒回原瓶! 让标准液温度与仪器及环境温度平衡(通常需放置15-30分钟)。
正式校准步骤: “零”点校准(归零): 将洁净干燥的比色皿正确放入样品池(注意方向)。 向比色皿内缓缓注入零浊度水(经过0.2μm或更细滤膜过滤的去离子水/蒸馏水),液面高度符合要求(通常有标记线),避免气泡。 盖上样品池盖(如有)。 在仪器菜单中选择“零点校准”或“归零”功能。 按确认键执行。仪器会记录此时的光电信号作为零点基准。 校准完成后,倒掉零浊度水,用纯净水冲洗比色皿并擦干外壁。
标准点校准: 将洁净干燥的比色皿放入样品池。 向比色皿内缓缓注入选定浓度的标准浊度液(如20 NTU),确保液位正确且无气泡。 盖上样品池盖。 在仪器菜单中选择相应的“校准”功能(可能是“标准校准”、“XX NTU校准”或进入多点校准模式选择该点)。 按确认键执行。仪器会读取信号并与内置的标准值进行比对和修正。 校准完成后,倒掉标准液,立即用大量纯净水彻底冲洗比色皿(标准液颗粒易残留),并用正确方法擦干外壁。 如需多点校准,重复步骤b-f,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进行校准。
校准验证(强烈推荐): 使用另一个(或多个)未用于本次校准的标准浊度液(如100 NTU)作为“盲样”。 用刚校准好的仪器测量该盲样。 将测量结果与盲样的标称值进行比对。误差应在仪器允许范围内(通常为±2-5%,具体看仪器精度等级和标准液证书)。 如果验证结果超出允许误差,说明校准可能存在问题(标准液、比色皿、操作等),需要排查原因并重新校准。
三、校准后的维护与注意事项 定期校准: 根据使用频率和环境,制定校准周期(如每天使用前、每周、每月)。每次更换光源、检测器或维修后必须重新校准。 比色皿是消耗品: 严重划伤或老化的比色皿必须更换。专皿专用,避免混用。 严格操作: 始终避免触碰比色皿光面。注入液体要轻柔防气泡。正确擦拭外壁。 环境稳定: 保持仪器工作台平稳、无强光直射、无强气流、温度相对恒定。 标准液管理: 严格记录开瓶日期和有效期,妥善存储。过期坚决废弃。
浊度测量不准,十之八九源于校准环节的疏忽或操作不当。熟练掌握台式浊度水质测定仪校准步骤,并养成规范操作和定期维护的习惯,是确保数据准确可靠的生命线。不要小看每一次校准,它是你水质分析工作可信度的基石。选择优质的标准液,像爱护镜头一样爱护你的比色皿,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你的台式浊度仪必将回报你精准、稳定的测量结果!
本文连接:https://www.huantaiah.com/newss-372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