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污水处理厂的日常运行与工艺调控中,污泥浓度(MLSS) 是至关重要的核心参数。准确测量污泥浓度,直接关系到曝气量控制、污泥龄计算、回流比调整及最终出水水质。然而,一个常被忽视的关键问题是:曝气后多久测量污泥浓度才最准确?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个核心问题,并详细解析污泥浓度检测仪的工作原理,助您获得更可靠的监测数据,优化运行效率。 曝气对污泥浓度测量的干扰:为何需要等待? 曝气池内持续不断的充氧过程(曝气),会产生两个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 气泡干扰:曝气产生的大量微小气泡会混入混合液中。这些气泡在取样时会被一同采集,如果立即测量,气泡会被仪器误认为是固体颗粒,导致测得的 污泥浓度值虚高。 湍流与分布不均:曝气产生的强烈搅动使污泥混合液处于高度湍流状态,污泥固体颗粒的分布可能瞬时不够均匀。立即取样可能无法代表池内的平均真实浓度。 曝气后多久测污泥浓度最准确? 为了消除曝气带来的干扰,获得最具代表性的污泥浓度数据,标准的操作规范是:在停止曝气或关闭取样点附近曝气源后,静置等待一段时间再进行取样和测量。 推荐等待时间:15-30分钟。 15分钟:这是大部分气泡能够有效消散所需的最低时间,能显著降低气泡造成的正误差。对于气泡消散较快的系统(如大气泡曝气),15分钟通常足够。 30分钟:这是更稳妥和广泛推荐的时间。它不仅能确保绝大部分气泡完全逸散,还能让混合液中的污泥固体颗粒在重力作用下趋向于更均匀的悬浮状态(虽不完全沉淀,但湍流影响减小),此时取样更能代表曝气池的平均 污泥浓度。 重要提示: 避免过度静置:静置时间过长(如超过1小时),污泥可能开始明显沉降,导致取样点上层浓度偏低,下层浓度偏高,此时取样反而不具代表性。 取样方法:静置后,应用干净的取样瓶在液面下适中深度(避免表层浮渣和底层沉淀)缓慢、匀速地采集混合液样品,并立即进行分析或妥善保存。 一致性原则:最关键的是在整个监测过程中保持相同的静置时间和取样方法,以保证数据的历史可比性。 污泥浓度检测仪的核心原理:如何“看见”污泥? 准确测量污泥浓度离不开专业的仪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在线和实验室污泥浓度检测仪主要基于以下两种原理: 1、红外散射/透射法 (主流原理) 光源:仪器发射一束特定波长(通常为近红外)的光线。 光路:这束光穿过含有污泥颗粒的样品(流通池或样品瓶)。 作用:当光线遇到污泥中的悬浮固体颗粒时,会发生两种现象: 散射:光线被颗粒向各个方向散射。 吸收/阻挡:光线被颗粒部分吸收或阻挡,导致透射光强度减弱。 检测:仪器内置的检测器(通常在特定角度,如90°或180°)会测量: 散射光强度:散射光的强度与颗粒的数量和大小直接相关。 透射光强度:透射光强度的衰减程度也与颗粒浓度成正比。 计算:仪器内部的微处理器根据预设的校准曲线(将光信号强度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建立关系),将检测到的散射光和/或透射光信号转换为 污泥浓度(MLSS) 数值(单位通常是 mg/L 或 g/L)。这种方法测量快速、相对稳定,是污泥浓度检测仪最常见的类型。 2、超声波衰减法 发射与接收:仪器的一侧发射高频超声波脉冲,穿过被测的污泥混合液样品,在另一侧由接收器接收。 作用: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污泥固体颗粒时,声波能量会被颗粒散射和吸收,导致接收到的超声波信号强度(振幅)发生衰减。 检测与计算:仪器测量超声波穿过样品后的信号衰减程度。衰减量的大小与样品中固体颗粒的浓度密切相关。通过校准,即可将衰减量换算成 污泥浓度 值。这种方法对气泡相对不敏感,尤其适合含气量可能较高的场合,但在极高浓度或存在大颗粒时可能需要特殊考虑。 掌握曝气后静置15-30分钟再取样的操作规范,是获得准确污泥浓度(MLSS)数据的前提。而理解污泥浓度检测仪的核心原理(红外散射/透射法或超声波衰减法),则有助于您正确选择、使用和维护仪器,确保其长期稳定可靠运行。
本文连接:https://www.huantaiah.com/newss-3617.html
|